
閱覽多所院校的招生簡章不難發現,相同的專業不同的院校學費差距可能是會很大的,造成這一差異性的原因肯定是存在的,具體都源于啥,看一下小編的介紹吧!

其實非全研究生學費不是學校隨便定的,同專業價差主要來自“院校層次、地域成本、授課資源、培養定位”,每一點都直接關聯你能享受到的學習資源,不是單純“品牌溢價”。
從好理解的角度來講吧,就是院校的知名度,可以理解為品牌差異!
同專業下,985/211院校非全學費普遍比雙非高3萬-5萬,關鍵在“隱性資源”值不值這個價。
985院校的非全,能用到和全日制一樣的圖書館數據庫、實驗室資源;還會請行業頂流導師帶課,甚至有國際學術交流名額。
而雙非院校更側重“基礎培養”,授課以校內導師為主,資源集中在“滿足畢業要求”,沒有太多額外投入,自然學費低。

地域的差異性也是存在的,一線比二三線貴。
同專業在北上廣深讀,比在中西部二三線城市貴2萬-4萬,根本原因是“場地和師資薪資不一樣”。
其實這一方面也是好理解的,一線城市院校租場地、維護教學設備成本高;而且要請行業導師,一線城市企業高管、資深專家的課酬,比二三線高50%以上,這些成本都會分攤到學費里。
二三線城市院校場地租金低,本地導師課酬也更親民,不用花大價錢請外地專家,學費自然壓得低
除了以上的兩個方面外,在授課資源的提供上也是有區別的,所以也是會導致最終的學費差異!
非全授課方式直接影響學費,同樣專業,“周末線下+企業實踐+雙導師”的組合,比“純線上+校內單導師”貴3萬-6萬,差的是“學習體驗和就業助力”。
最后一個會影響的因素就是所謂的培養定位了,哪怕說是一個專業,但培養的目標不同,也就會造成整個培養階段的學費是有區別的!
精英向非全,課程里有“行業定制模塊”,會組織企業參訪、創業孵化項目,目標是幫你“跳槽漲薪、進核心崗位”,投入的資源多,學費就高。
基礎向非全,定位是“滿足學歷提升需求”,課程以“理論知識+畢業要求”為主,沒有額外的就業賦能資源,學費只夠覆蓋基礎教學成本,自然便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