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就讀國外的碩士與就讀非全日制研究之間肯定都是有差異的,單獨的就兩個項目所要提交的個人陳述這一方面來講的話,核心區別根本不在字數或格式,而在“核心邏輯”——國外PS拼“個人特質+學術匹配度”,非全陳述靠“職業需求+實踐價值”,倆方向完全不一樣,千萬別混著寫,不然寫得再花也白搭。

先就國外大家所不了解的這部分來進行說明吧,可不是會所寫的時候光說“我喜歡這個專業”就行。得挖你經歷里的“學術潛力”,哪怕是本科的小作業、跟導師做過的輔助研究,都得拎出來說。
要是帶入你是申請者來講的話,比如你申國外的教育學碩士,就得寫“本科幫導師整理過留守兒童教育的數據,發現XX問題,想在碩士階段跟著XX教授深入研究”,得具體到某個研究方向、甚至某個教授,讓學校覺得你不是瞎選,是真了解他們的項目。

整個還是需要提及一下“個人特質和國際適配性”,比如有沒有過跨文化交流經歷——哪怕是線上跟國外學生組隊做過作業,或者參加過國際學術論壇的旁聽,都能寫。國外院校怕你不適應跨文化環境,這點提了能加分。
說完了國外的,請再來跟著小編看一下國內的項目,就國內的陳述來講,完全是另一個路子,得圍著“工作”轉。開頭不用扯太多個人興趣,直接說“現在在公司做XX崗位(比如技術主管),遇到了XX瓶頸(比如想轉管理但缺系統知識),讀這個非全剛好能補”,直奔主題。
而且更是需要先表面一下,“我能平衡工作和學習”。比如可以寫“平時晚上會留2小時看書,周末上課前會提前把工作安排好,不會缺課”,學校怕你顧此失彼畢不了業,這話一說,能讓學校放心。